“红崖天书“明夏藏宝说

红崖天书“明夏藏宝”说

前言

位于关岭县的“红岩碑”,像文字又像图画,错落有致,无人能解。因为并非雕刻,所以后来之人容易改动,这就使得“红岩碑”的摹本众多,形成了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,在近代被人称作“红崖天书”。对于“红崖天书”,自古就存在摹本真假和碑文含义的两类争论。

我家有一轴两张古画,是文革时期从村大队部拾到并收藏的。

第一张古画有正反两面,画风极简,异常古朴。现在已经严重破损,但图文尚且可辨。我找人临摹后将原画妥为保存。

而另一张是画在宣纸之上,下笔非常果断,笔划刚劲有力,纸张纹理清晰,墨痕如新,即使是行家也无法判断出作画的年代。

本来红崖天书的碑文很是晦涩难懂,可第一次看到瞿鸿锡的“红崖天书”摹本后我就发现,这不正是我的第二张古画!

对照两张古画和瞿鸿锡的“红崖天书”摹本,几天研究下来,我找到了这个摹本与元末时期的一个王朝“明夏”的联系,从而认定“红崖天书”正是一张藏宝地图。

考古和写作都不是我的专业,我所能做的只有堆积一些资料,为大家做一番推测。引用的古籍资料有一部分翻译成白话文的,也至少经过语文老师检查通过了,应该不存在什么意思上的谬误。

下文中既有古文也有白话文,为了使衔接不显得太突兀,我采用第一人称来书写。

(注:文中部分内容是我的推测,切莫全部当真!)

一、

(时间线:元代末期,义军首领明玉珍在重庆建立了大夏政权。6年后的1369年…)

我是刘祯(时任明夏右丞相)。先帝(明玉珍)崩已三载有余,今日洪武帝遣杨璟书信劝幼主降。以昭烈(刘备,同样在四川称帝)比之,且一无孔明辅佐,再无南中疆土,又无孙刘之盟。老母弱子以何拒之?朝中重臣以为是(这样)者三有其二。

呜呼,此时乱世已平,天下大半已归洪武。我明夏再不能自保,亡国必不出三载。

国破后明氏族人必不为洪武朝所容,有二事必当及早为之。先者,遣亲随携幼主之弟隐姓埋名于野,可保先帝族脉。再者,藏金银于云南边陲达安州(今贵州关岭县)深山,或可做明氏后人起事用度。如此,方可报先帝恩情之万一。

二、

(时间线:同年秋…)

我是新都人杨学可(杨敏字学可,曾婉拒明朝和大夏出仕,后为明夏作史书《明氏实录》,与明朝所编订的明夏史书有明显差别)。记得那是明夏二主明昇归降洪武朝两年前的一天,彼时大夏国势已倾。时任右丞相的至交刘祯找到我,说其打算为明氏后人藏下一批金银,却不知道具体怎么做才可周详。

我感激他对我的信任,也念其对先帝(明玉珍)的忠心,答应为其筹划一番。

先祖留下过一幅画,为一张姓朋友所赠。

我把这幅画,改成了一张藏宝地图。

原文是:此公(讳杨洪)早知二丐(行乞的双簧)骗术,看破却不说破,品行高尚,我辈(张先生谦称)不及也!

我根据原文的含义,写成了一首诗:

冤家己之所明

非以口舌压人

此公三才皆备

二丐同化钱财

诗意符合原文的意思,每句最后两个字又另外组成了一句话:“明人备财,所压皆钱”。隐含了财宝是明氏家族所埋藏的深意。

我把这首诗和画一起隐藏在藏宝图中。

图中红笔所画的即是藏宝图。

诗中的“钱”和“财”两个字分别是第一和第二处藏宝位置,画中施舍的钱财是第三处藏宝位置。将财宝分为三份,是为了不至于被人碰巧发现而全部取走,这也是刘祯丞相的要求。

三、

(时间线:同年…)

我是明仁,受我大夏丞相(刘祯)委派,与我的弟弟明晃、明霖同我明氏宗族中十余名亲信,来到云南达安州(今贵州关岭县)深山。

根据刘丞相提供的地图,我们先来到一处红色崖壁之下。

此崖高十余丈,崖壁呈浅红色。眼前一处比较平整,宽三丈,高有两丈,很适合书写。

按刘丞相的指示,我们用烈酒拌了朱砂,开始在岩石之上书写碑文。据丞相所说,这样的写法可以把朱砂渗入石壁中一寸有余。

我们一行十几人用了整整两日方才书写完成。用刀去刮昨日写下的字,发现字迹果然已经深深地渗透进石中

我和明晃、明霖兄弟三人牵着两匹骡马,再向东到了白岩山。这里异常僻静,方圆数里没有人迹。按照丞相所嘱,我爬上一处山崖,看到崖下有一片平坦之处,方圆三十余丈,其中有十几个略微凸起的土丘,每个土丘也有两丈左右。整片地只有青草,并无树木。这里是丞相事先派人堆土成丘,又马踏夯实而成。我指挥着崖下兄弟二人,按刘丞相的要求标注出三处位置。

我从崖上下来,兄弟三人从骡马上卸下三个木箱,木箱一尺半长宽,高有一尺,有锁,极重。在标注的三个位置深挖一丈左右,分别将三个木箱埋下。又在其正上方距离地面一尺的地方埋下一块圆形石板,上面只刻着一个“明”字。以后只要找到石板,便可以放心向下挖掘了。

虽然这里杳无人迹,把土夯实后我们还是又多逗留了一日。见无任何异常,我们三人才敢回转向刘祯丞相复命。

四、

(时间线:公元1546年,明嘉靖二十五年…)

我叫邵元善,黔籍盘县人,大明嘉靖朝二十二年举人。

那是嘉靖二十五年初春,我游历黔地(贵州)到了永宁(今安顺境内),在深山中发现一处奇境,一面绝壁之上竟然书写碑文。崖壁淡红,字迹鲜红,阳光照过,红光一片。碑文似字如画,既分不清字数,又识不破含义,放眼望去,不免心荡神驰。

现在只记得碑文中参差交错中有“鼎”和“钟”形状的,好像还有飞“象”的棋盘。

我是一路追寻着诸葛南征的遗迹来到了这里的,这怕不是武侯与当地蛮夷交流的图谱吧!正是:

红崖削立一千丈,

刻划盘回非一状。

参差时作鼎钟形,

腾掷或成飞走象。

诸葛曾闻此驻兵,

至今铜鼓有遗声。

即看壁上纷奇诡,

图谱浑疑尚诅盟。

五、

(时间线:同年…)

我叫赵进,嘉靖朝秀才,年二十八岁。

近日听闻一位邵姓文人在深山发现了红岩碑,据传无人能识得碑文。此碑距我们上沿村只有十几里山路,所以我托两名族弟前往拓取了碑文,来一探究竟。

这碑文异常古朴,似字又似画。碑文写在石壁之上,最小的字也有两尺见方,能有此等规模必定不会是平常人随意涂鸦。碑文参差错落,不象是在记录什么,而多半是一段文字。既然是文字,联系上下文就会找到规律。

我围着桌子转了一日,仍一无所获。当下便将拓本上的图文分解来看。

观察良久,我从一个圆形图案中发现了两个字。

作此“红岩碑”者定是在其中藏下了“压”字和“舌”字,有了“舌”字,那么多半会取一侧的“口”字,组成“口舌”一词。

斗胆猜测碑文左侧大部分为正文,右下角为文章标题或正文的配图,登时提笔在手,将右下角部分还原成一张图画:

我将图画理解成一位路人正在将钱物施舍给两名乞丐,左侧乞丐断肢扮惨,右侧乞丐跪地求财。

如此看来,左侧正文应该对布施之人有褒奖之意,“口舌”本为贬义,想来左近应有“不”、“勿”、“无”等词,经几番周折,终于在上文发现一个“非”字!

由此开始推测,从七言、五言、六言,到绝句、律诗、骈文逐一验证,最终得到一首六言绝句诗。我将得到的诗和配图制成一幅画,常自赏之,颇为自得:

六、

(时间线:同年…)

我赵姓,行六。眼前摆放的是族兄赵进从红岩碑中参悟的一首“红岩诗”:

冤家己之所明

非以口舌压人

此公三才皆备

二丐同化钱财

名曰“红岩诗”,其实与红岩毫无关系。距离我们村庄十里之外的“红岩碑”,到底有何深意?

次日,我去往白岩山,在一处山峰之上向一处绝壁下看,终于看到了地形酷似红岩碑文的藏宝之地…

七、

(时间线:公元1901年即光绪二十七年…)

我张老四兄弟因世代为石灰匠,受雇于民团前往安顺深山拓取红岩碑。同行民团二十余人。到得山下抬头望崖高有三丈,崖壁上的碑文是红笔所写,并不是刻画的,所以不能抹色拓印。

碑文字体大小不一,印迹有深有浅,往往一个大字旁画了几个同样的小字,像是在临摹大字。全然不像是一个时期所写,实在不知临摹此碑有什么意义。

我们弟兄此来的任务是用桐油把石灰浆涂抹到红色碑文之上,待其凝固之后再行锤拓。我们一行拓取倒也十分顺利,不到一天便完成工作。

谁料想不足一个月,乡绅纷纷上访,要告发罗团练毁坏古迹的罪行。

我兄弟无奈又被雇请,同那二十余团练忙活三天,用斧劈刀凿,沸水洗涤,方才将敷在碑文上面的石灰浆铲除干净。完工后回头看,岩壁上的红色碑文多半已经跟灰浆一起剥落,再也难以辨别字迹了。

八、

(时间线:公元1903年…)

我是徐印川,光绪年间曾任贵州提督。久闻辖境有一红岩碑,出处来历未有定论。恰一日巡查至附近,遂前往观看。岭陡林密,同行随从十余人仅能步行。到得崖下,观之绝壁十余丈,岩石浅红,崖底触手可及之处书写有似字似画的碑文,尤为壮观,同行者均未能识。我以为此碑文应是书画皆有之,观之良久,方才顿悟:碑中间十一个字岂不是生肖动物,只独缺一“虎”。

此千古一谜,终被我猜出,自然欣喜异常。当下唤随从师爷取来批注所用的红笔,书写下一草书的“虎”字,补在了左侧的缺口处。

九、

(时间线:公元1906年…)

我叫瞿鸿锡,湖南善化人,曾任安顺知府两任共一十二载。从古籍和坊间接触到了红岩碑的拓本,各不相同,谈不上哪个是真是假。在我的辖地有此公案,必当亲力亲为,方不负文人的担当。终于有一日四川的一位友人何肇勋来访,谈及“红岩碑”一事也颇有兴趣,所以我带上我儿宣绩与其同往。走了两日,中间歇息数十次才到。

红岩碑在一处绝壁之上,浅红色的岩壁上深红色的字像是刚刚画上去的,并非我先前所想是雕刻而成。年深日久并没有脱落的痕迹,真的不可思议。日光照在碑上,红光如火,非常震撼。

我们把纸糊到岩石上进行描画,即使边角之处并不工整规则,也不敢有一丝一毫的疏漏。我一行三人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方才勾画完成。那一日是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初九。

考究红岩碑的来历,众说纷纭,认为是诸葛武侯南征所留的居多,我却认同本朝莫友之的说法。我是湖南人,曾到南岳看过禹王碑,印象中和红岩碑字迹相似,所以我认定这就是禹王治水留下的遗迹无误。
一个月后,我将所摹碑文临缩并制成石,立于知府衙门的西楼内,且附《跋红岩禹碑》刻于碑背,用以记录我拓取碑文的过程和我对红岩碑的见解。

十、

(时间线:公元1999年…)

我叫林国恩,经过多年考证、研究,我认为红崖天书成书于公元1406年,是明建文帝运用钟鼎文所颁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篡位的“伐燕诏檄”。

我取了一块红崖岩壁上的石头标本带回上海,请教了同济大学的地质专家。 同济大学教授景学立通过研究发现,这种白云质灰岩,在它的形成过程当中,体积会缩小13%左右。形成的这些空隙,能够起到一种毛细管的作用。颜料涂上去了碰到了白云质灰岩的孔隙,就可以不断向里渗透。渗满之后,它就再不会被雨水溶解。正是这种渗透作用,使得耐腐蚀的白云质灰岩,最外面的一层虽被风化,但是渗入石内的笔迹却得到了保存。

后记

我是杨宝如,家住河北省一个名为杨家庄的小村子。

我收藏的两张古画,一张是杨敏的祖上传下来的,另外一张应该就是杨敏创作“红崖天书”藏宝图的底稿。

我村是明代从山西洪洞县迁徙到河北的,村里人都姓杨,与杨敏的“杨”有没有关系,已经无从考证,画卷或许只是杨敏的后人所赠。

所幸村中尚有老辈人还记得与那两张古画有关的一首民谣:

杨家深山藏宝画

明家金银赵家挖

白岩尚有钱一文

此生不去雷打崖

这首诗应该是在赵氏一族挖掘宝藏以后,杨敏的后代写的。杨氏知道明夏藏宝的所有信息,却丝毫没有打过财宝的主意。白岩山藏宝只要还在,就绝不踏足雷打崖这个藏宝关键地,即不会动宝藏的念头。

是邵元善先发现“红岩碑”,还是赵氏先挖走宝藏,也已经无从考证。我设想是邵发现碑后不多时赵氏便取了宝藏。因为邵元善以前不是没人看到过红岩碑,只是人在少数,并多为樵夫莽汉;邵元善以后多有文人才子慕名来访,那时的“红崖天书”并没有修改过,稍有头脑都会猜出藏宝图。赵氏一族挖去宝藏后可能把真正的“红崖天书”涂抹石灰隐藏起来,在原址或另外的地方书写了伪造的碑文。

真正的碑文在石灰层风化掉以后又重新面世,那时已经是清朝了。另一种可能是,并没有人动过原碑文,只是后来者的添改形成了各个时期的不同面貌。真正的碑文使用的颜料远远好于后写的(渗透更深),就像林国恩说的一样,罗团练的破坏才使得真正碑文重见天日。

春去秋来,转瞬几百年已过。“红崖天书”真正的碑文到今天也已经完全不见。

眼看碑文连最后一笔也即将消失,我便写下此文,把“红崖天书”的来龙去脉交代一个清楚。这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,客官大可把它当成一个故事听听。

有感于红崖天书经寒暑更替,历世道兴衰,赋“临江仙”一首以记之: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