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某年某时,私塾教师张先生带十余学生游山。到一山脚处,张先生指向不远处的石崖,但见崖上红笔所写碑文似字如画。张先生说:”这是为师昨日书写,其中隐藏了我近日所写的一首诗作。今日带诸位前来观看,倒要看哪位能参透它。”
众学生思考良久,指指点点,自言自语,竟无一人作答。
待到次日,张先生带众学生又至此处,发现先前所书左侧不远处又有新书,同样是用红笔。先生看了多时,回头问众生何人所为。
一李姓学生答到:“恩师,左侧学生所书。正是解答了老师之问,且听学生道来”。
先从恩师原文的右下开始解说。
这里看作是一幅图,一首诗的配图。
上面图中1处为一断肢倒地之人,2处为一弯腰行贿之人,3处为坐地伸手索贿的官员,4处为手执刑棍的差役,5处为两块银子。
由此解释为:因为田地之争,两个人对簿公堂,赃官接受了一人贿赂,将另一人用刑使其致残。稍后会用四句五言诗对应此事。
首先对这一部分做出解释。
将图片分解成5个小的图形。
几个小图分别转动一下,依稀能从上面看到几个字了。
这样补充一下,竟然成了一句话,或叫做一句诗。
出现一句诗:七品压煞人。“圧”是“压”的异体字。
上面也隐藏着五个字。
先确定一个“官”字。
心字底的能符合配图意思的,有忍受的“忍”或怨恨的“怨”。因为后面有“压”这个字,所以这里选一个“忍”字。
乍看此图,是一个“丽”字,不过这个字应该跟行贿压人用刑致残没有任何关系。细看倒像“一”和“明”二个字,根据右下角配图的意思,大胆解释为“不明”,“日月”被遮住,岂非“不明”。
上图应该为一个字,“忍官”和“不明”中间的一个字。
先作上下翻转。
然后左右两部分分别左右翻转,得到一个“记”字。
对照苏轼的书法(书法图片引自“国学大师网”,下同)。此“记”字在这里并没有意义,是通“纪”这个字的。
所以这句诗是“忍官纪不明”,下句接“七品压煞人”。
这张图片中可以找到第三句诗。
先把这个字分离出来,像是一个“皆”字。
下面的“白”字对照王羲之书法,应无异议,上面部分是做了变化(作此变化其实另有深意,将在第三首诗中做出解释)。
像极了“因”字。
将中间“X”字旋转一下,变成“十”,看做田地之“田”。
把上面图片向左旋转九十度。
这是一个“公”字。
书法对照结果(书法图片取自“国学大师”网)。
倒着的公字,岂不是“不公”,这样这句诗就通了, “不公皆因田” 。
上面图中藏着最后一句五言诗。
从易到难,先看这个小图,口中套一个圆,非常直观的一个回来的“回”字。
把这里看成是一个字,下面稍作调整。
变成了一个“则”字。
对照米芾和苏轼的书法的“则”字。
根据前文解释的碑文配图,且将此解做“死”字,看着也确实像。
稍加修改即可。
这里需要大胆猜测一下。
上面的图形变成了“百两”二字,两点上下为“百”,左右为“两”, 整首诗呼之欲出:
和前面的配图颇为贴切。忍看官纪不开明,受贿的七品官太欺压人了。有失公平都是因为田地的官司,区区百两纹银可将平民屈打致死。
这是一个官压民、屈打致死的故事。苦主不敢公开反抗,只能将冤情书写在红岩之上,以发泄胸中的愤懑。摹本左侧另外追加的那几个字,正是“百申此气能出”的隐晦的写法。
李生解说完后问是否是先生原意,先生道:“部分字猜对了,不过所解之意差之千里。”说罢含笑而去。李生百思而不得解。
又一日,师徒一众又到此崖,见右上又有所书。
先生转身问道:次书又为何人所为?
一王姓学生站出说道:“学生是为恩师的诗加了个标题。”
把上半部分顺时针九十度翻转,下部最后一笔改为向外翻转,竟然像极了一个“命”字。 也可以看作“皆”字上部和“命”字下部的合体,又同时是这两个字的变体。
在“红崖天书”标题的位置,出现了“皆命”二字。下面就开始解说这首题为“皆命”的诗。
从这个图形开始讲起,上个版本解释成“七”和“煞”两字未免有些牵强,细看实则另有玄机。
只是简单拆解一下,旋转一下,竟另有玄机。出现了这四个字:命压此人!
略微一改动,明显就是一个“命”字。
很多释文将这个字解释为“官”或者“宦”字,未免过于肤浅。这里应该是一个“家”字。
“记”字前文已作解释,这里通“计”字。
照顾上下文,将这里解释为“一心”。
好像“丽”的这个图形,分解成两部分,上“一”下“明”。这个“一字”,左下右上略呈台阶状,解释为两个字,“不平”。“明”字叠加,作“明明”二字。
至此,此六言诗的标题和前两句出现。
有点意思!
这里与先前那首诗的解释相同,解释为“不公”、“皆”、“因”四个字。
这个口中打叉,意为“禁言”、“无语”、“不言”、“不语”,根据上下文意思,并且兼顾平仄押韵,这里解作“不语”。这句六言诗为:不公皆因不语。
这是“二丐”两个字,右侧部分也可以看做是对称的两个“丐”字。
这里稍作变化,便可看出此图形为“同化”二字的合体。
这里解释成“则”。最后一个外方内圆的图形,解释为“回”。最后一句诗便出现了“二丐同化则回”。 诗曰:
右下角的配图:
右侧一丐跪地接受一弯腰之人的施舍,左侧坐地一丐碗放于其身前,图下方一卧地翘尾之犬盯着布施之物看。这样推测前文所解第二首诗的意思,(左侧之丐)一心只想到家境的不平等,命运命数好于那人(跪地之丐)。(诗文作者)叹到,虽然都是命,但不公平都是因为不会(放下脸面)开口求助,等到两个乞丐同化(坐地之丐也学会开口乞讨),那时我才回家(不看了)。
又一日大早,一杨姓学生将一纸贴于私塾门上,其上有诗有图:
先生见之,惊道:此碑竟另有此一解。
杨生,河北冀州人士。
后记:以上两种,其实是我破解“红崖天书”过程中产生的不成熟的解释,以故事的方式阐述一下。恰也算是解释了瞿鸿锡摹本我认为原碑文以外的字的来历,当然我们都知道,这部分最可能是不止一个好事者涂鸦所成。
以上两种解释虽然和最终的结果相去甚远,但仍未能脱离碑文是图文结合,文字为汉字这个前提。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,了解的越多,研究的越深入,思想就越容易被束缚,我亦未尝不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