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绪二十七年(公元1901年):张三解释“红岩碑”

光绪二十七年深秋,安顺籍人士张三,听闻附近晒甲山上的红岩碑文遭到破坏,便进山一看究竟。

少不得一番爬山越岭,终于到得红岩碑下。看来碑文的破损很是严重,岩壁之上到处是石灰涂抹的痕迹,表面的岩层也有很多处已经剥落。张三看到名扬天下的“红崖天书”惨遭此劫,很是惋惜。

他找来一根硬树枝,轻轻敲打石壁上的石灰和剥落的岩层。一阵噼噼啪啪声响过后,竟隐约显现出一片浅红色的痕迹,似字又似画。张三以前来看过红岩碑,但现在看到的却是完全不一样景象。

张三本来就很有学识,依照壁上的图文,他拿树枝在地上比比划划,竟然看出了一些门道。他认为,壁上的碑文是一幅画和一首诗。

右上角的这个字,可以看作“皆”字上部和“命”字下部的合体,又同时是这两个字的变体。这是这首诗的标题:皆命。

这一部分简单拆解一下,变成了四个字:“命压此人”。

这个字转一下就是一个“家”字。

“记”,这里通“计”字。

照顾上下文,将这里解释为“一心”。

好像“丽”的这个图形,分解成两部分,上“一”下“明”。这个“一字”,左下右上略呈台阶状,解释为两个字,“不平”。“明”字叠加,作“明明”二字。 
至此,此六言诗的标题和前两句出现。

再往下看:

这里是“公”、“皆”、“因”三个字。”公“字倒着意思是“不公”

这个口中打叉,意为“禁言”、“无语”、“不言”、“不语”,根据上下文意思,并且兼顾平仄押韵,这里解作“不语”。这句六言诗为:不公皆因不语。

这是“二丐”两个字,右侧部分也可以看做是对称的两个“丐”字。

这里稍作变化,便可看出此图形为“同化”二字的合体。

这里解释成“则”。最后一个外方内圆的图形,解释为“回”。最后一句诗便出现了“二丐同化则回”。 诗曰:

右下角的配图:

右侧一丐跪地接受一弯腰之人的施舍,左侧坐地一丐碗放于其身前,图下方一卧地翘尾之犬盯着布施之物看。这样推测前文所解第二首诗的意思,(左侧之丐)一心只想到家境的不平等,命运命数好于那人(跪地之丐)。(诗文作者)叹到,虽然都是命,但不公平都是因为不会(放下脸面)开口求助,等到两个乞丐同化(坐地之丐也学会开口乞讨),那时我才回家(不看了)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