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书.记录 猜“禹王碑”

自古有传说,在南岳衡山有“禹王碑”,宋代以前有文人闻其名却遍寻不获。至宋代有何致游衡山见七十七字“禹王碑”并拓取碑文传与世间。

我观看了现在流传的几种摹本,不由得悲从心生。尚不过千年,纵然有天书之名,区区几十言,亦被传抄的如此狼藉。而其他几种比上面摹本看似工整的,却似在这个拓本的基础上做了主观美化,这样二次开发过的拓本更不足信。

先不谈是否正确,凭杨升庵能将七十七字全部译出,那么至少在明代,“禹王碑”拓本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潦草。我辈便没有如此幸运,无缘见得原文,破解再无从谈起。

在我看来,宋代何致发现“禹王碑”之说很值得怀疑。何致以前只有简单记载有此物,却从没有人拓过此碑或记录碑文内容,甚至连碑的大小、形状、字数都没有。

我仔观察究了“禹王碑”拓本,发现此文竟像是一篇名为《五丈原游记》的文章。何致,四川人士,对诸葛武侯自是倍加推崇。

经过上图的对比可以发现,左右两边根本就是两种风格。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,是抄写的人越写越潦草。工整的都在左上角,越往下、往右越潦草。按照常规,文章自右上角开始,先抄写的应该最工整,而非现在这样。并且能明显看到,很多处都是横平而竖不直,倒像是横着书写的。

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地方,“禹王碑”至少是阴文与阳文结合写成的。

像上面这个字,我看做“不”字。可以看出,“禹王碑”中至少有一部分字,写上去的是字的背景,中间显现出来的是那个字,这种阴文,就像是雕刻印章一样。

我猜想,此“禹王碑”如我破解的“仓颉书”一样,也是标题在左上角。

而标题之外,正文是从上开始,每行2句,每句4个字。

每句的书写方向也是从左到右。

这几个连在一起的字是胡乱猜出的,其他的一点也想不到了。

“禹王碑”跟大禹没有丝毫的关系,只是后人游五丈原写的一篇感念诸葛亮的游记文章。

我们现在看到的碑文,在不知多少次的翻抄过程中,至少有一次是极不用心的。更有无耻之人,把这个版本的碑文潦草之处自行修改美化,然后做成拓本。不知情的则认为这种拓本是较早出现,其实不然。

我至少接触过四五种清朝晚期或民国年间的拓本,有纸质的,有布质的,有较完整的,有残缺不全的。甚至各地能沾上大禹名的名胜古迹,都有根据这种拓本刻制的纪念石碑。这些拓本完全是根据那个抄录并不用心的版本伪造出来的。

猜“禹王碑”